全國人大代表馬新強:未來十年是科技企業創新的黃金期
新華網武漢3月9日電 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新強近日就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話題接受了新華網專訪。
新華網:您和多位代表去年一起呼吁,支持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相關建議得到了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的關注,您認為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著力點應在哪些方面?
馬新強:武漢擁有密集的高校群、科研院所及大量高科技企業,這些資源優勢不僅在中部地區遙遙領先,在全國也毫不遜色,關鍵是要讓這些創新資源通過智力融合、機制融合,增強創新粘性,碰撞出火花。龍頭企業要勇挑大梁,針對產業鏈的斷點、痛點、難點、堵點,整合創新鏈資源,促進創新的針對性、有效性。
其次,在暢通“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我認為武漢要始終堅持開放合作的姿態,積極擁抱國內外科技交流,提升武漢科技創新在全國乃至全球的輻射力與影響力。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新強接受新華網采訪。新華網發
新華網:您今年特別關注哪些方面的熱點或話題?
馬新強:最近,我一直在關注、思考“工程師紅利”如何更好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F在,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科技的發展,給制造業等各行各業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企業已經在從過去依靠規模低成本競爭之路,換到走創新、“專精特新”的發展之路,比以往更需要高素質的工程師隊伍。國家應該從頂層設計入手,加大政策支持,鼓勵校企聯合培養工程碩士、博士,另一方面從國家層面設立“工程師日”,推進時代楷模等國家級榮譽向杰出的一線工程師傾斜,提升工程師地位、榮譽感。
新華網:您今年參會準備了哪些建議案?
馬新強:主要有三個建議,一是《關于支持武漢創建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的建議》、二是《關于支持湖北武漢牽頭申報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的建議》,三是《關于完善標準、強化監管,促進激光裝備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科技強最終的落腳點是產業強,一項技術再先進,再領先,沒有應用場景的支撐,也難以產生實際的作用。示范應用是新技術轉化為新產品、新產品集聚成新產業的最佳路徑。武漢市已集聚了100余家氫能產業重點企業和科研院所,具備了氫氣的制儲運、燃料電池膜電極、質子交換膜、電堆、系統等核心零部件和整車制造等全產業鏈資源,城市群內相關企業超過200家。已具備有利于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與產業發展的產業基礎、應用市場、政策體系等條件,牽頭申報示范應用城市群正當其時。
新華網:今年開年以來,各行各業都在開足馬力“跑”起來,您怎樣看待2023年中國經濟的發展?
馬新強:困難肯定會有,但我深信中國經濟一定會越來越好。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看到了很多企業通過加強治理、強化創新、積極開拓市場,呈現穩健發展的良好勢頭,我們在這三年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也凝聚起前所未有的團結和勇氣,這也是我們信心的重要來源。
新華網:從您所處的行業角度來看,2023年產業發展的機遇體現在哪里?
馬新強:作為科技企業來說,未來十年一定是創新的黃金期。從行業角度,我們的機遇一方面在于中國工業的轉型升級特別是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以及數字經濟的發展給我們的核心業務帶來了廣闊的施展空間;另一方面,國產替代是當下我們企業必須把握的紅利。
新華網:今年是二十大精神踐行的開局之年,華工科技的工作重點集中在哪些方面?
馬新強:今年我們將重點開展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將打造“行業領先、國產替代、專精特新”產品作為目標。今年擬新投入2億元作為公司研發經費,加速突破核心技術。
二是強化“高精尖”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提升高素質人才密度。健全以價值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及激勵制度,最大程度聚合人才智力資源。
三是進一步加大產業鏈協同創新,進一步擴大產業鏈“朋友圈”,開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協同攻克“卡脖子技術”,促進科技成果有效轉化。
出品:惠小勇
統籌:李鵬翔
制片:田建軍、肖進安
編導:梁建強
剪輯:劉生輝、宋立崑、趙明珠、伍碧
關于華工激光
華工激光是中國激光工業化應用的開創者、引領者,全球激光加工解決方案權威提供商。我們全面布局激光智能裝備、量測與自動化產線、智慧工廠建設,為智能制造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我們深刻把握制造業發展趨勢,不斷豐富產品和解決方案,堅持探索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與制造業的融合,為各行業提供包括全功率系列的激光切割系統、激光焊接系統、激光打標系列、激光毛化成套設備、激光熱處理系統、激光打孔機、激光器及各類配套器件、激光加工專用設備及等離子切割設備,及自動化產線、智慧工廠建設整體方案。